「鬱」金香開花 關懷網絡成形

  • 2010-08-09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朱芳瑤/台北報導】
  • 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 劉美玲逐漸走出憂鬱症的劉美玲(左),發起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,盼協助其他有身心困擾的朋友,實踐耕作、烘焙等慢活的自主生活模式。(張鎧乙攝) 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 劉美玲逐漸走出憂鬱症的劉美玲(左),發起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,盼協助其他有身心困擾的朋友,實踐耕作、烘焙等慢活的自主生活模式。(張鎧乙攝)

     

          由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夏林清召集,國內十餘個小型社會團體於今年五月成立「快樂學堂人民連線」,憂鬱症病友劉美玲發起的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也是成員之一。

         夏林清觀察,台灣有愈來愈多小群體,正進行帶有實驗性質的計畫,如「鬱金香」嘗試自主生活與學習,為團隊夥伴創造各種與社會互動的機會。

         「快連線」發起團體包括工殤團體、精神障礙團體、部落自救會及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等小規模的民間團體,各自有其追尋的目標,透過結盟,達到共學、資源共享。

         如同劉美玲自承「關在家裡的她毫無能量」,積極尋覓屬於她的自主生活,夏林清認為,對於有情緒困擾的人來說,藥物對病症的抒解有限,生命中的難題還是要靠自己堅強去面對,「鬱金香」計畫可以說是一種「實驗」,由病友與其家屬所發起,帶領其他亦認同相同道路的夥伴,從事簡單的手工或活動,從中為自己創造各種與社會互動的機會、一個重生的舞台。

         夏林清說,「這對當事人是很大的挑戰,前五年尤其辛苦,需要外界多一點的支持。」

         「這輩子有沒有一件事情,做了以後閉上眼睛都會笑?」劉美玲的老師、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副教授林香君說,這是當初她協助構思鬱金香計畫的「原點」。林香君肯定劉美玲不只為自己找到生命的出路,也試著關懷他人,形成一個支持網絡。

         不再當上班族,劉美玲過著近年來頗為風行的「半農半X」生活型態。劉美玲表示,她喜愛農耕,但不為了豐收,而是增加與自然接觸的機會,自己從中得到療癒;至於「X」,可以是烘焙、寫作、園藝,或是個人獨特的才能,並以此為工作,實踐自主生活。



    「亞曼」放下事業 回歸自然

  • 2010-08-09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朱芳瑤/台北報導】
  •  

         決定實踐自主生活後,劉美玲前往拜訪六年前結束事業,選擇到陽明山租地耕種的「亞曼」。亞曼的自主生活在他親手打理的「野蔓園」中呈現,這處農場未掛招牌,但慕名而來的人從未間斷,有憂鬱的年輕人,也有中途失業的民眾,他們有相同的企盼,要將自己從忙碌的生活步調中抽離、放鬆。

         「曾經我燃燒生命、成就工作,換來的是健康亮起紅燈,嚴重過敏不止」,亞曼說,看再多次醫生都沒辦法改善身體的不適,他決定離開熟悉的職場,拿起鋤頭,樂活也慢活,那年他四十歲。

         「只要把物質欲望降到最低,生活可以很簡單。」亞曼遵循著崇尚自然、環保的「樸門」農藝,此外,他提供住處給想到農場放鬆的人,但客人的需做到生活自理,並從事簡單的耕作,以造福下一位訪客。有人樂在其中,享受難得的「放空」,但也有人明顯適應不良,待不久便離開。

         另有一些人遠道來「換工」,亦換取不一樣的人生經驗,換工者在農場付出勞力、學習農藝知識,食宿則由亞曼提供。

         「或許我比別人幸運的是,對於放下打拚多年的事業,比較能看得開吧!」亞曼說,有些人見他「轉換跑道」,實踐自主生活,羨慕又心動,而他總是笑著回應對方,「你什麼時候會開始行動呢?」

     



    拋開憂鬱 找回自信快樂 劉美玲自救救人 實踐自主生活

  • 2010-08-09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朱芳瑤/北縣報導】
  •   自得其樂
 ▲逐漸走出憂鬱症的劉美玲,發起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,盼協助其他有身心困擾的朋友,實踐耕作、烘焙等慢活的自主生活模式。(張鎧乙攝)

    自得其樂 ▲逐漸走出憂鬱症的劉美玲,發起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,盼協助其他有身心困擾的朋友,實踐耕作、烘焙等慢活的自主生活模式。(張鎧乙攝)

     ▲思瑩(右)與劉美玲(左)在二手雜貨舖一同工作。(張鎧乙攝)  

    ▲思瑩(右)與劉美玲(左)在二手雜貨舖一同工作。(張鎧乙攝)

     ▲思瑩(右)與劉美玲(左)在二手雜貨舖一同工作。(張鎧乙攝)  

    ▲思瑩(右)與劉美玲(左)在二手雜貨舖一同工作。(張鎧乙攝)

     

     

         淡水鎮一家手工雜貨舖,午後飄來陣陣麵包香,店長劉美玲與她的工作夥伴思瑩忙進忙出,關照著剛出爐的心血結晶,將手工麵包與饅頭打包給預訂的客人。飽受七年憂鬱症困擾,劉美玲逐漸走出負面情緒泥沼,一手打造手工雜貨舖,實踐自主生活,也向其他有情緒困擾的朋友伸出援手。

         劉美玲五十八年次,大學畢業後踏進出版界奮鬥,然而,一成不變的作業,加上充斥著勾心鬥角、爾虞我詐的環境,屢屢轉換工作仍得不到抒解,終於有一天身心「爆炸」。

         「當時鐘走到晚上十一點,我就開始焦慮,無法入睡,不由自主地在客廳與房間來回踱步。」接著,她開始恐慌、憂鬱,總幻想世界末日、地球毀滅,也害怕與陌生人接觸,甚至超過一年時間,幾乎足不出戶。劉美玲不禁認同醫生的感慨,「我把自己的黃金歲月給憂鬱掉了!」

         為建立生活的重心,六年前她「逼」自己重回學校念書,就讀佛光大學生命所期間,構思出「鬱金香自主生活計畫」,重新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,要尋回信心與快樂。第一步,劉美玲開始在網路上書寫自己的故事。「只不過是得了憂鬱症,我不偷不搶,為何不能讓人知道?」讓她振奮的是,陸續有其他情緒困擾者在她部落格中留言,不再隱藏、害怕。

         基於對自然的愛好,劉美玲在花蓮租了一塊農地、一間農舍,展開農耕、寫作、烘焙的自主生活,偶爾接待朋友或輾轉從部落格得知訊息的人。例如,曾有一名來自香港的年輕女生來作客,透露自己職場適應不良,正在尋找生活另一種可能性。

         最近,劉美玲落腳淡水,靠著親朋好友的支持,開設二手商品及手工雜貨舖,提供其他同樣有情緒困擾的朋友,一個發揮所長的舞台。有人在此寄賣作品,而患有思覺障礙的七年級生思瑩則是舖裡第一個工作夥伴。

         「只要一進入人群,我就感覺到壓力,好想逃。」思瑩長久以來有強迫症、焦慮、憂鬱的困擾,尤其發病時情緒起伏大,求學過程總是斷斷續續。儘管如此,她不願意讓自己的人生在原地踏步,積極參與烘焙職訓,通過丙級烘焙檢定,目前在舖裡製作手工麵包。思瑩表示,曾經終日眉頭深鎖,生活過得茫茫 然,現在覺得「很踏實」。至於過往不愉快的種種,她認為那是人生的一部分,「如果沒經歷那些困難,也不會有今天的我」。

         逐漸走出憂鬱的劉美玲,拉別人一把,也推著自己前進。她說,「『鬱金香』開放給所有需要的人,也許幫助有限,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,想談心的時候,這裡有人願意傾聽。」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快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